3158创业网,3158,网站商标,创业网

您的位置:首页 > 创业资讯 > 创业是条异常艰辛的路>正文内容

创业是条异常艰辛的路

来源:   2011-11-10 12:33:45【 】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影响指数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
  从名校大学生毕业后卖肉、擦鞋、修车、做连锁店老板,到一家家大学生科技创业公司“拔地而起”,有关大学生创业的讨论总是格外热闹。在大学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的今天,越来越多的人提议,应该鼓励大学生以创业带...

  从名校大学生毕业后卖肉、擦鞋、修车、做连锁店老板,到一家家大学生科技创业公司“拔地而起”,有关大学生创业的讨论总是格外热闹。在大学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的今天,越来越多的人提议,应该鼓励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。

  据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统计,自2006年迄今,基金会已投资的293家大学生企业中,有稳定销售收入、利润与一定发展前景的企业约有50家。但基金会同时也坦言,这些企业距社会风险投资和产业资本的标准,仍有很大距离;而零点公司2007年的一份调查显示,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只有0.01%,接近于零。

  “创业是一条异常艰辛的道路。你为什么要创业?仅仅是为了钱多一点吗?事实上,很多大学生并没有整明白这个问题,那又哪来创业的动力?哪来面对失败的思想准备?”以创业起家的“过来人”,均瑶集团副董事长王均豪如是说。

  小作坊同样可做“大文章”?

  现象一:在刚刚闭幕的2008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中亮相的大学生巡展企业,几乎清一色是以科技为导向的创业企业,其中信息技术、光机电一体化、节能环保及新材料公司,占85%以上。

  现象二:大学校园里的很多复印店、二手书店、书报亭里,都出现了稚嫩的学生面孔,他们是这些小店铺里的“学生老板”。从北京大学毕业生陆步轩开出“眼镜肉店”,到复旦学子赵宇回母校卖盒饭,人们不禁心生疑惑:这就是所谓的大学生创业吗?在人们的观念中,“创业”二字前加上了“大学生”的光环,就只有比尔。盖茨、马云这样的商业精英才能被奉为“创业英雄”。

  反方观点:既然是创业,必须有资本介入,必须是技术密集型。如果不涉及风险投资,又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,又怎么能称得上创业呢?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创业教育负责老师李俊说:“虽然两种类型的创业同时存在,但基金会始终以具备科技含量的企业,作为学生创业的导向。”那些“小本经营”的小作坊,本质上和个体户没多大区别,丝毫体现不出大学生的核心优势。

  正方观点一:“创业是否就意味自己做大老板呢?”上海温州青联主席周星增说,这固然是成功创业的一种形式,但大学生创业没必要将其作为唯一的目标。“通过努力,只要赚钱了,哪怕只是赚了一块钱,那也是一种成功。”

  正方观点二:小作坊同样可以做出“大文章”。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印杰教授表示,大学生创业没必要一味死盯着高科技和专利技术,完全可以放下“身段”,寻找机会。“从趋势上看,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很适合大学生群体创业的领域,其投入成本低、智力成分高,只要能够发现需求、创造需求,就能闯出一片天地。”

  想坏脑子创业不如先就业?

  现象一:据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统计,截至今年6月,基金会所资助的大学生创业企业,已经为1641人提供了就业岗位。

  现象二:创造一定就业岗位的创业,肯定不是一两个“小本经营”的作坊能承载的。没有规模资本的介入,势必不能起到带动就业的功能。事实上,风险投资公司一般会选择有过一两次失败经验的人,因为有过失败经验后,初创型企业才会有“前车之鉴”。据业内人士透露,风险投资商对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一向“不感冒”。因为大学生在创业失败后,很难再卷土重来,风投公司不愿为初创型企业“交学费”。

  反方观点一:李俊老师指出,创造岗位、带动就业是大学生创业的结果,而不是目的。“我们不能把带动就业作为目标,以此鼓励大学生创业,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会让学生创业走入歧途。”

  反方观点二:“大学生一没经验,二没经济基础,要想创业谈何容易?与其日日想、夜夜想创业,把脑子想坏了,不如脚踏实地地先去找一份工作。”上海市工商联温州商会副会长吴建光用“积累经验、发现商机、等待机会”来概括他的建议。

  教学生做“打工仔”有问题?

  现象一:复旦光华公司是大学生自己创办起来的公司。当年光华公司的两位学生总经理,现在一位是复旦大学985平台的负责人,另一位是学校某知名学院院长。据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汪源源教授介绍,他在上世纪90年代初研究生毕业时,同班有两名同学分别去了两家刚创办的公司:深圳华为和上海复星。其中一人坚持到现在,已成为华为的副总裁,而另一个去了美国,现在仍是“打工仔”。

  现象二:据某知名高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同学透露,现在学校里虽然也开设了创业类的课程与讲座,但感觉“流于形式”,很多讲授创业教育的老师,本身没有创业经验,甚至连在企业的工作经验都没有。“‘纸上谈兵’可以头头是道,但要付诸实施,是难上加难。”

  观点一:“对于有创业激情的大学生,我们有责任为他们提供最优的资源,帮助他们实现梦想。”印杰认为,提供资源是学校责任,是否能出现创业的成功案例,那不是高校追求的目标,“过程比结果更重要”。

  据了解,上海交通大学为有创业理想的学生,提供了一整套课程培训,本科二年级一直到硕士、博士均可以参与到此课程中来。在这个培训平台上,国内具备创业经验的优秀企业家,会为大学生开讲座,告诉他们创业的经验。在上海交大,风投公司每年有投资意向的一两个项目,总是出自这个培训课程。“光有创业的火花是不够的,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创业的训练平台。”

  观点二:“我们并不要求学生一毕业就去开公司,但如果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,一辈子以做个‘打工仔’为目标,那我们的教育就有问题了。”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坚争教授认为,创业需要各种素养与精神,但无论是大学的教材还是教学体系,都没有把创业所需的精神融入其中,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是“就业型人才”。

  学生创业助推产学研合作?

  现象:高校教授长期埋头于实验室钻研课题,而要将科研成果转变为产品、对接市场,实在没有时间与精力。“我们不可能既做教授,又做企业家,而如果这些科研成果不能进入市场,只能是实验室里的成果。”不少高校教授都曾经叹过这样的“苦经”。孙洪涛曾经是汪源源教授的学生,这位曾上过中央电视台“新闻联播”的创业大学生,在2004年3月就发起创办了上海复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,充分利用专业技术嫁接市场。

  正方观点:“学生创业是实现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一个渠道。”汪源源认为,科研成果可以通过单一学科解决,而转接市场需要经过很多环节,团队、人力、运营等。近年来,复旦大学允许本科生进入教师实验室,了解前沿科研领域,“这批学生既可以跟着导师熟悉科研成果,又有时间与精力组成团队,探索市场,把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。这些学生创业的话,可在高校和市场之间,起到‘桥梁作用’”。

  反方观点:“能成为‘幸运儿’的大学生终究只是少数。”毕业于上海某重点大学的小伟说。本科期间,小伟曾在“首届美国马里兰大学中国商业计划书大赛”和“李光耀杯全球商业计划挑战赛”中入围前三,大四时又和同伴一起筹划开办了公司。他分析,商业模式与赢利模式是非常容易“拷贝”的,大学生由于缺乏市场经验与人脉资源,即使有了新鲜、成熟的想法,也极有可能刚进入市场就被更有经验的公司复制。“别人会在更短的时间内比你做得更好,除非你所拥有的技术是‘独一无二’的,但这样的机会少之又少。”

  点评:近年来,在大学生群体中确实出现了一些创业成功的个案,但时下“大学生创业”是否已经成为一个“真命题”,还有待商榷。对于学生创业问题,各方还须冷静、理性地看待,不能仅仅因为少数已经成功的个案,而把结果作为导向,过度追求学生创业成功的比例,这样只会适得其反。

  • 本文来自于www.3158chuangye.com,由3158创业网原创或编辑,转载请保留链接,所属栏目:创业资讯
    与本文相同的标签:创业是条异常艰辛的路

    小编超级推荐

   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


    相关展示

    推荐阅读

    热门点击

    热门标签

    赞助商推荐


    手机访问